Blog
食物相剋表是迷信?個人體質與食物屬性才是關鍵!
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裡一定都聽過「A食物和B食物不能一起吃,會相剋」之類的說法,但究竟哪些是真的需要避免,哪些只是謠言呢?
因為古代人也常常搞不清楚,擔心吃錯傷身,因此我們的老祖宗也整理出所謂的「食物相剋表」,也就是大家印象中農民曆後面會出現的圖表,用來提醒人們留意飲食安全。
為什麼中國人會發明出這張「食物相剋表」?
在古代,沒有冰箱和完善的保存方式,食材容易腐敗變質,導致腸胃不適甚至中毒。當時為了防範風險,古人就把常見可能引發腸胃問題的食材組合整理成表,提醒大家小心飲食。
同時,中醫也講究食物的寒熱溫涼屬性,如果體質本就虛寒,再過量食用性味偏寒的組合,就容易引發不適,這樣的觀念就被沿用到農民曆裡。類似的食物禁忌也在日本、韓國等東亞地區普遍存在,可視為一種東亞傳統的飲食安全文化。
相剋食物不會毒死人,但腸胃不好的人要留意
古人說螃蟹 + 柿子會中毒,因為螃蟹性寒,柿子也偏寒,體質屬於脾胃虛寒的人若一次吃太多,可能會腹瀉,但不至於「中毒」,正常體質的人適量食用並無問題。
傳說菠菜 + 豆腐會產生草酸鈣造成結石,但其實草酸鈣無法被人體吸收,會經糞便排出,大量食用可能讓腸胃弱的人脹氣。
中醫的觀點:食物的「冷熱屬性」要看體質搭配
中醫認為,每個人體質不同,有的人比較怕冷、有的人體質容易上火。食物也各自帶有「寒、熱、溫、涼」的屬性,意思是吃下去會讓身體偏冷還是偏熱;這種食物能幫助氣血往上走,還是往下走、或者發散到體表、或深入內臟。
所以飲食調養時,不能只看食物的搭配本身,而要看:
•自己的體質:怕冷還是怕熱、消化功能強不強
•當下的季節:例如冬天就少吃太多寒性的生冷食物
•食物的屬性:太寒或太燥要避免一次吃太多

中醫師常說「辨證論治」,飲食方面,也講求辨證施食,就像看診需要依據每個人不同的證型開藥一樣,飲食也需要針對個人體質做調整,這才是最根本的養生邏輯。
日常生活,其實就是中醫文化的一環
農民曆裡的食物相剋表,雖然有些內容被現代科學推翻,但它背後提醒我們「尊重身體、因時制宜」的精神依然值得學習。中醫講究的,就是把養生觀念融入生活,依照體質與季節調整飲食,才能真正吃得健康、吃得安心。